欢迎您进入邯郸开放大学!

中央电大制定完成“2006-2010年教学改革要点”

发布时间: 2006/11/21     点击量:4858     返回

      近日,《中央电大2006-2010年教学改革要点》(以下简称“要点”)制定完成。“要点”确定了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及总体工作思路,并对学科与专业建设、课程平台建设、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运行机制、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提出了具体要求。

  中央电大强调,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电大的教学改革有许多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推进教学改革的进程中还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本着边实践、边研究、边完善的原则,“要点”也会不断有所调整、扩展、深化和提升。

  中央电大要求,各级电大要充分认识教学改革的意义及其重要性、艰巨性,形成新的共识和合力,认真研究和落实“要点”,积极参与和开展教学改革工作,尤其要重视调动和发挥广大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各省级电大要根据本校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改革实施方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进教学改革,保证教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6-2010年教学改革要点(全文)

  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需要,贯彻实施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广播电视大学 “十一五”发展规划,按照“新世纪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要求,坚持“扩大开放、保证质量、强化特色、打造品牌”的指导方针,以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强化面向职业人的教育,突出实际应用能力及信息能力培养,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全面、持续、稳定发展。

  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构建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和电大发展需要,多学科并举、本科与专科并重、专业教育与证书教育互补,结构优化、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和证书体系;打造具有远程教育特点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搭建不断满足社会成员终身学习和自我设计需要的课程平台;建设一批优质、适用的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和精品课程;建立具有较强远程教学、科研、管理能力的教学队伍和科学、高效的教学与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形成比较完善的远程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教学改革的总体工作思路是:以课程开放为切入点,以课程平台搭建为核心,以资源整合为重点,以机制优化为纽带,以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为保障,全面实现教学改革目标。

  一、学科与专业建设

  1.建立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结构优化、协调发展的学科与专业体系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电大的发展目标、教育特点、学科及专业建设能力,科学制订学科与专业建设规划,突出重点和特色,形成层次分明、结构优化的学科与专业体系。

  建设40个本科专业(其中30个专科起点本科专业,10个高中起点本科专业),100个高专高职类专业,10个中专专业,12个研究生教育专业。其中,确定10个重点专业、5个特色专业,并在特色专业基础上形成23个优势专业。

  本科专业重点发展管理学、法学、文学、教育学、经济学等学科,有步骤地发展通用性较强的工学科(以信息类专业为重点)。文经类专业和信息类专业可同时进行专科起点本科和高中起点本科两个层次的建设,工科专业重点进行高中起点本科层次建设。专科起点本科层次的专业建设要充分体现成人在职学习的继续教育特点,注重复合型专业的建设,增强专业的适用性、扩展性、交叉性和综合性。

  专科专业以高职类专业建设为重点。100个高专高职类专业中的60个左右由已开设统设专科专业改造或派生而成,重点改造工科类专业,逐步实现大部分传统高专类专业与高职类专业的有机融合,适当拓宽少数学科性较强的高专类主干专业的专业口径,提高应用性、技能性教学的比重,同时注重与本科专业的有机衔接。

  2.完善专业建设机制,建立专业论证、听证和评价制度

  建立和完善学科及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为学科及专业的规划、建设和学术研究、队伍培养以及教学改革工作提供咨询、指导、论证等决策支持意见。建立专业设置标准和规范。严格新开专业的需求调研和相关分析,注重专业设置的可行性论证,细化和强化专业开设前的听证程序。对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专业及时进行调整和改造,连续两年单季招生总数均不足1500人的专业予以归并或停招。建立以五年为一周期的专业评估制度。

  二、课程平台建设

  1.以课程开放和完全学分制改革为切入点,搭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满足学习者自我设计和终身学习需要的模块化、多层次、多通道的立体化课程平台。

  课程平台以课程为基本单元,按照课程的性质、目标与功能进行模块化设计,提供中专、大专、本科及研究生等多层次的学历教育课程和岗位培训、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等多种类型的非学历教育课程(项目),供学习者自主选择,实现不同学习层次间有机衔接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沟通,满足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和潜在的学习需要。 

  2.逐步改变现行的刚性专业教学计划模式,建立体现开放教育完全学分制和自主选课特点的专业规则。对既定的不同学习目标,在每个课程模块中只规定最低要求的学习量,以使学习者有更多的课程选择空间和学习途径达到自我设定的学习目标。

  32007年全面启用新的教务管理系统,实施统一的专业规则,为课程平台的运行提供技术支撑和制度保障。

  三、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1.基于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及在职成人远程学习的特点,按照“优化知识结构、突出技能培养、加强综合素质、提高在岗能力”的原则,对各专业的课程结构和内容体系进行全面梳理,处理好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之间的关系。

  以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为起点,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为核心,获得较高的综合职业能力素养为目标,调整知识类课程与技能类课程的比例关系,压缩基础课程比例,加大技能类课程、与职业相关课程以及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例,增设一批有助于提高学习者岗位竞争能力、信息应用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管理能力方面的课程,尤其是与岗位证书密切相关的课程,以及反映时代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及生活品质的通识类课程。

  适当加大选修课程和模块化课程内容的选择比例,辅之以配套的选课指导,以进一步增强课程的弹性、适应性与开放性,便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的学习起点、特长、兴趣、岗位需要、实际条件等自主选择相关的课程与模块,培养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2.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突出岗位应用性为重心,以“必须、够用、先进、实用”为原则,深化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属性,定期对现有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更新与改造,淘汰陈旧的教学内容,不断充实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及时将体现当代学科特征的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与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中。

  精选教学内容,减少抽象的、偏深偏难的、纯理论叙述性内容的比重,提高应用性教学内容的比重。精简基础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合并交叉重复的专业基础课内容,重组实践性课程内容,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职业证书教育、综合素质教育、信息教育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加强课程的模块化、系列化设计与改造,将本学科的最新知识与学生的在岗实践密切结合,加强对学生从业经验与在岗成果的合理吸纳与有效利用。

  加强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分析,强化教学内容的导学、助学设计,使其更加适合远程在职成人自主学习的特点,为不同地域、不同基础、不同职业的学习者以及特定学习群体提供分类指导。 

  3.进一步加强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的相互衔接与紧密沟通。通过“当量”替换、双证书教育、在岗可测性成果认证等多种途径,引进岗位培训、非学历教育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充分利用非学历教育周期短、见效快、对社会需求反应灵敏度高、社会适应性强等优势,选择一些有专业发展前景的非学历教育项目,为学历教育进行有针对性的先期试点工作。

  4.在统一的专业规则指导下,加强对地方电大非统设课程设置的指导与管理,完善非统设课程设置的审核、审批与备案制度,使统设课程和非统设课程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完整地体现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和专业培养目标,适应地方人才培养和学生的实际需要。

  四、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

  1.制定课程建设规范,完善课程建设规程与流程。参照国家标准,结合电大自身特点,制定电大课程标准和优质(精品)课程标准、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建设标准,并根据标准为不同学科提供参考范例和模板。

  制定课程教学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将学生、教师、基层电大及专家评价相结合,确保课程教学资源的质量。

  2.制定课程建设规划,建成一批适合在职成人业余学习特点、远程教育特色鲜明的多种媒体优质教学资源。

  坚持名师名课原则,充分整合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建设精品课程,同时按照学科专业、课程特点、办学类型及媒体种类,形成优质课程及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系列。

  新建200门课程,改造、整合200门课程,引进100门课程,建成100门通识课程;建设100门网络课程,200个多媒体课件;开发、完善与各专业配套的实践教学软件及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到2010年,中央电大课程资源库中的课程达到1500门,其中优质课程500门、国家和省部级精品课程50门。
  
  3.充分发挥全国电大教学资源协作会的作用,推进省开课程建设的区域性合作,通过评估、观摩、研讨与推荐等方式,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4.适应教学模式改革进程,加强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提高教学资源应用水平。

  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和不同媒体的教学功能,合理选择和综合利用不同教学媒体,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习群体的教学需要,特别是基层教学点实施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实际需要。

  加强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应用多种媒体资源进行教学的综合能力,以及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多种媒体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5.加快“国家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应用。以中央电大为核心,以电大系统和普通高校为主要依托,整合各类优秀教学资源,构建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多功能、分布式的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库,为电大系统及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学习个体服务。

  五、教学模式改革

  1.以“远程辅导与集中面授相结合、集中面授与个别答疑相结合、个别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相结合、基于传统单向式教学与网上互动双向式教学相结合”为基础,充分而有效地应用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继续探索、完善体现开放教育理念、适合学生自主学习需要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

  2.总结各级电大教学实践和探索的成功经验,形成若干种适于远程教学、效果突出、质量稳定的示范性“教”与“学”的模式,并积极加以推广。

  3.突出教师在教学模式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强化教学方案的设计,优化教学策略,合理选择与运用教学媒体,做好自学、导学和助学的设计与组织实施,建立科学的教学效果评价标准。

  4.将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有机结合,通过开展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推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5.处理好教学管理模式与教学模式的互动与制约关系,同步开展与教学模式改革相适应和配套的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探索,建立健全保障和服务于教学模式改革的教学及管理运行机制。

  6.针对在职成人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深化课程考核改革,形成与远程教育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相适应的课程教学评价模式。

  根据“统筹计划、分步实施、分类管理、整体推进”的原则,进行课程考核改革的试点。

  以课程教学目标为根本依据,将考试作为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设计考核内容、方式和手段。采用阶段性测验、撰写论文、案例分析、专题讨论、记录学生学习进程和成就等多种方式,强化形成性考核,逐步扩大形成性考核成绩在课程综合成绩中的比重。稳步推进开卷、半开卷和计算机无纸化考试等多种形式的终结性考试改革试点。减少记忆型试题,增加理解、分析与应用型试题。

  加快形成性网上测评系统和网上考试系统的应用与推广。 

  六、教学运行机制

  1.制定和完善教学和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形成规范教学及教学管理行为、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的制度体系。按照配套设计与逐步完善、改造修订与新建试行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进行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注重制度的创新性、时效性、互补性、适应性,以及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着力建设好学籍管理、教务管理等基本制度,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适应学习者自主学习和个别化学习需求。

  对现有各类管理制度进行清理,修改已不适应当前教学及教学管理实际需要的制度,归并内容交叉、重复或相抵的制度,完善包括入学教育、教学过程、实践教学等关键环节的教学规范及实施标准等教学管理制度。建立教学责任事故认定与追究制度,强化教学及教学管理效果评价、反馈和教学责任追究。 

  2.以管理规范、运作协调、资源共享、质量可靠为目标,探索适应开放教育需要和系统运作的教学和教学管理新机制。

  坚持“五统一”的管理和质量标准,完善“五统一”和“统筹规划、分级管理、分工协作”的教学运行与管理机制。课程平台建设,要通过严格认证、评价,引入竞争机制和贡献机制,推进电大系统专业、课程、师资的共建共享和分类指导与管理。 

  3.创新机制,加大与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合作力度

  发挥电大系统有效整合社会教育资源的优势,探索与国内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和国家部委、行业和企事业单位以及国内外远程教育机构开展多方面合作的机制,为开放教育建立稳定的专业、人才、资源及管理经验共享和交流渠道。

  与相关部委、行业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共享双师型师资和实训基地,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岗位资格证书教育的互通互认,更加有效地为建设学习型组织(行业、企业)提供教育服务,推动电大高职类专业的建设与改革。

  通过共享专业和课程的方式,加大与地方电大的合作,集成电大内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同建设社会需求旺盛、地方特色明显的专业(方向)。

  到2010年,合作部委、行业、企业达30个,共享专业和以共享课程为主的专业达40个。

  4.根据构建电大系统“大教研室”的理念,完善专业(课程)中心教研组制度,构建电大系统教学经验交流、成果共享、教学协作和学术研究平台。发挥教学管理研究中心组的决策咨询与学术研究作用。

  根据教学改革需要,与地方电大合作,规划、建设和管理好各类教学实验基地,及时总结和推广应用实验成果。

  5.推进学制改革与学期改革,加快“随时接受学生注册入学和进行课程注册学习”专项试点研究与实践,完善课程注册和学分管理制度,建立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双向互动机制。

  七、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

  1.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强化学习支持服务。
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天网地网结合,三级平台互动”的网络教学环境及教学资源传输系统;

  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卫星电视网络、电信网络有机结合的数字化多媒体交互式远程教学平台,开展实时与非实时的教学支持服务。

  建成能够基本满足教学信息服务需要、功能强大的远程接待中心。建成网上教研中心、网上实验中心和网上点播中心。

  2.完善资源传输渠道。推行资源配送制度,整合教学资源发行服务渠道,为学生自主选择使用各种教学媒体提供方便。

  3.加强教学过程中学习支持的针对性设计,强化教学过程设计方案的落实与反馈,突出对学生的导学与助学服务,拓展学生心理咨询、毕业后继续教育等外延服务。

  4.建立主动服务和高效服务的制度和机制,提高主动服务意识、高效服务能力和教学支持服务水平。

  5.重视学生权益保护,建立受理与处理学生申诉、投诉的制度,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的相关问题。

  6.围绕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过程监控、学习支持服务、教学管理、系统运作“五要素”,强化教学过程管理与监控,突出教学管理的严格、规范以及教与学双向作用的及时、有效,完善具有电大开放教育特点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建立与教学质量有关的各类岗位、各个环节的基本要求、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明确各个环节之间的质量保证关系与质量责任关系,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

  研究国家级考试与学校课程结业考试之间的关系,探索组织成人考试的特点与规律。强化诚信教育,实行考风、考纪责任承诺制。

  建立健全学生及教师广泛参与的教学评价反馈机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各类教学评估,拓宽和疏通信息反馈渠道,重视评价反馈数据的分析、利用,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对干部、教师考核的基本依据之一。

  常规检查与专项检查、网上检查与网下检查、全面检查和个别抽查相结合,形成教学质量保证闭环系统。完善教学检查评价指标,规范教学检查的工作流程,切实保证巡教、巡考、抽查、抽考质量。强化教学督导的作用,严格执行年报年检制度。 

  7.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教务管理现代化水平。

  用好新版教务管理系统,切实推进课程平台和专业规则的有效应用。

  实现教务管理系统、开放电子公务系统、远程教学平台三大支撑平台的集成、互通和数据共享,推进工作机制的完善和相关制度及工作流程的再造,提高教学教务管理的整体效能。

分享至